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传承一颗中国心 读《国粹》有感1700字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2:18: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有底蕴的文学大家才能写好散文,因为在四大文体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中,只有散文需要激情照进生活,在自由平淡的文字中写出独特体味和思索。比如散文大家周作人,擅用涩味和幽默冲淡日常生活;比如梁实秋,简练、恬淡却回味无穷;比如汪曾祺,美食和美景中蕴藏着动人京味,他们的闪着思想亮光的美文,都是不凡的艺术修养和人文功底的堆叠才有的成就。

从这点来认识《国粹》,真的是一本选题凝重深远、文字优美清丽、见解深刻独到、磅礴大气的散文集,说是人文传承书一点都不浮夸。祖先、人文、河山、传统四章内容可谓大气磅礴,不说写尽或是囊括,也是不辜负了厚厚的篇幅,从不同视角解读了人文传承的秘钥。作为享有“南余北王”美誉的散文大家,作者王充闾把他对于散文写作的经验、主张,都融入在本书的一篇篇文章中。尤其是其中的历史文化散文,透过灵动拙朴的文字,广博生动的史料,把读者带入历史的悠悠长河,似乎可看到古人的心;同时却又不自禁地融入作者的独特视角,有了鉴赏、感悟和拷问,于现实生活、自我生存以及社会人生,似有宽慰和所悟。这也许就是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使囿于时空坐标的短短人生,一下子有了深度和广度,传承之于个体生命的深意,也许就在这里。

通过文字之美,写尽文化自信。作为学者型的散文家,王充闾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极为扎实的国学功底。他的散文随笔集《春宽梦窄》、《沧浪之北》等作品,行文中透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广博的历史积淀,独到而卓异的见地,《国粹》亦是如此,虽然篇幅厚重,却文字美丽、广征博引,让人不忍释卷。文中不仅各种名人哲言信手拈来,古文唐诗更是处处可见,尤其是对《诗经》、《史记》、《左传》、《庄子》 等高古内容的引用,让人由衷叹服其精彩处不输古人的能力,对作者描绘的远古人物如始祖黄帝这等神话人物也禁不住相信了,更别说庄子、李白、东坡这般的历史人物了。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阅读是更加的赏心悦目,在《达人境界》和《千古文人心》两文中更是淋漓尽致,因为本身要阐释的就是苏东坡和李白两位大文豪。在《千古文人心》 这篇中,作者大量引用了像“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样表明作者心志的诗句,直接力证了作者想要剖析的两个李白;文中还不留痕迹地连入了更多的相关后世解读,“可与知者道,难于俗人言”这样的知音解读,枝节连枝节,更显得不仅内容华丽可信,读来更是唇齿留香,意犹未尽。李白矛盾的人生在那些美丽的句子中呼之欲出,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却又万幸矛盾成就了李白。

别于史家视角,构想历史文化。先生认为历史文化散文是建构在史家严谨的史实材料上的,但一味让考证材料占了主要,却是失了历史题材多义性、不确定性的“空白”感可以形成的文体“张力”。《国粹》一书放弃了历史人物为人熟知的焦点故事,而从相对小众的角度来“怅望千秋一洒泪”。比如从秦始皇对死亡的态度来衬托他一生做加法的贪婪;详尽描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爱情故事仿佛亲历;从东坡先生晚年在海南的平实生活剖析心路、攫取宋徽宗的画院改革来评述一个昏君的历史贡献……这些站在不同视角和侧面的人性化解读,重在通心,既让散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如小说般的可读性,也在文学想象允许范围内揭示了人物复杂深层的心理结构。钱穆先生说“未通古人之心,焉知古代之史”,历史规律和人生无常的悲凉感,让这些人物脱离了戏剧化和疏离感,变得平凡可亲,矛盾动人。

融入生命体验,点燃性灵之光。王充闾先生认为“散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散文,是发现与开掘的艺术, 它不一定要求作家创造什么新的东西来表现思想、感情和精神,而在于通过观察、开掘与感悟,把那些深藏于内外两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挖掘出来。”因此,“总是把古人的心灵世界看作是一种精神库存,努力从中发掘出种种历史文化精神”。的确,从写庄子的《道家智者》篇和写孟子的《士君子》篇,可以明显看到文中融入的作者的人格力量和批判精神。许是自小的国学启蒙和仕途经历的影响,庄子的人生“减法”和孟子的士子情怀被仔仔细细的解析和引申。也许这就是散文存在的初心,就是有了领悟却还需通过某个人物、某种状态、某个事件来徐徐展开,慢慢深入,否则就是讲禅了,有缘性才能领悟的那种。就如同作者在 《渴望超越》一文中所述“一步一步走向深入,体现着一种深度的追求”,思维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读者不由自主在意气风发的纵横文笔之中,回忆自己经历的人和事,思考曾经的反复和迷惑。

“好的文化散文应该带着强烈的感情,带着心灵的颤响,呼应着一种苍凉旷远的旋律,从更广阔的背景打通抵达人性深处的路径”, 《国粹》就是这样一本书,改变了散文一贯的从容、静穆地闲庭细步,收获文化和美丽,直抵人心,传承一颗中国心。

传承一颗中国心 读《国粹》有感1700字

一颗国粹有感传承中国心

回不去的当年,触不及的昔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1200字

几段梅风,几星荷雨,小院湿了青苔,记忆,她不是玫瑰,不是牡丹,不是暗香黄昏黑夜,她是一朵离天堂最近的白莲,是迎着黎明与春天定下的誓言。

她有个好听的名字,林徽因,她出现在多少人的梦中,她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她却早已化身成燕,在无数人的回忆中流转。

这便是她,哪怕是用一整个日月,也道不尽的女子,哪怕是用一生,也忘不掉的女子,她似乎拥有了所有祝福的言语,她似乎夺取了所有注视的目光,甘愿做她的叶,甘愿做她的伞,在这本小小的《林徽因传》中,给了我们一片温柔黑白,清亮如空的世界。

书里的她,才华横溢,吟诗作赋,研究建筑,参与国徽的设计,拯救传统工艺……诗里的她,清秀温婉,人间的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生活中的她,优雅却又义无反顾,面对心动,停留时美好,离开时决然……会不禁赞叹,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令世人用如此仰慕的神情去张望,去追寻,不知从何时起,这成了放不下的执念,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算来,差不多已经一生了。

我与她的出生相隔了近一个世纪,是历史的沉淀,让我隔着一个世纪的光阴一点一点描摹起她的模样,她的眼睛,她的鼻尖,还有她的嘴角,然后,再从她的欢身笑语中,感悟到这唯一的女子。她选择在人间的四月挥手告别,你看,连上天都如此眷念你,让你如此幸运,许诺了曾经的相濡以沐。

我羡慕她的聪慧,羡慕她的冷静,羡慕她的执着,羡慕的太多太多。

我能想象,我能有所感触,望着窗前一目红枫,期待着不久的春天,看着桌上简单的几行小诗,回味着忙碌却又充实的生活,她难得的宁静,她难得的空隙。

不知道有没有与我相像的人,不了解自己,有时也无法充分的了解某些人和某些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不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再或者,眼前的生活,是不是就是适合自己并且希望的,我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放空,看看天发发呆,喝点什么,吃些什么,眼神,却会更迷茫些。

作者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起相伴雨季,度过年华的人,终究会在某个路口离散,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此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只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我说,如果时光的齿轮停止转动,她依旧会是一朵开在磐石上的白莲,静静的观赏着我们这些疲于奔波的人,静静守护着她心里,那一处应该名为康桥的角落,没有留给任何一个人涉足,让其长着漫天的草,下着无声的雨,这不是无奈,不是怀念,更像是一种寄托,将想要说的话,装订在诗里。

今天的人们,会在一生中遇到多少的人和事,又会在多少的努力和现实中明白,人生需要惊涛骇浪,更需要惊涛骇浪后的平静。

诗人潦倒的一生,今人忙碌的一生,茫然之下,寄托之上,又是多少岁月在悄然婉转,成歌成诗。我曾天真的以为,真的有勇气可以不顾一切,我曾稚嫩的觉得,三尺宽的肩膀可以扛下所有,在冰棱的反射下,透过无边的黑暗,照耀出万丈的光芒无惧刺眼。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经经过了好几个春天,好几次花开茶靡。

时间消磨了少年眼角的光,打散了花上,拥挤的蜂蝶,她终究为人妻为人母,过着热烈后平淡的生活,依旧带着某一缕褪不去的光华。不知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看到那些与生活抗争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屈服或者坚持。

她的存在,本就是一个奇妙的邂逅,宛若一首没有终点的小诗,在每个会到来的春天,延续着每只蝴蝶的梦,天上地下,铺满了星星点点的美好。这是四月的风,又似睡梦中,唇间淡淡的轻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