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读《王子与贫儿》有感 读后感作文1100字 1100字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2:15: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轻轻的翻过王子与贫儿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这本书不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更是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这本书讲述了同一天出生的两个主人公--王子爱德华与贫儿汤姆。王子出生便举国欢庆, 过着皇家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汤姆裹在破衣烂衫里,被冷落在一边。他的出生成了这家人的累赘。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偶然的机会,鬼使神差,两个明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戏剧性的交换了身份。小汤姆在皇宫中尽享荣华富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过上了小乞丐的生活,过上了被欺凌,被嘲讽的生活。历经千辛万苦,再有着侠肝义胆,惩奸除恶的亨登的帮助下。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将不属于他的王位归还给了真正的王子爱德华王子。

这本书运用了鲜明的对比的手法,又利用童话的形式,以讽刺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极端艰难,和上层阶级生活的奢侈。也表明了人生来平等,环境决定人性的观点。所以,爱德华并不是生来就只能当王子,小汤姆也不是生来就只能是贫儿。爱德华曾经跟汤姆说:“要是我俩光着身子走出去,谁也看不出哪个是你,哪个是威尔士王子。”是呀,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穿着与地位。不仅如此,汤姆生在健康,朴素,下层阶级的生活中。从小就有爱心,同情苦难人,疾恶如仇的性格,正直的品质。汤姆当上了国王后便立刻颁发仁慈的法律,做了一系列好事。成了人人心中的明君,一呼百应,万民拥戴。而爱德华王子走进人民,受人民的影响也具有了与原统治者截然不同的性格。他在被教养院的孩子们的一顿毒打后,也没有记仇。还想着自己回到王位后,让他们有地方住,有饭吃,教他们读书。不要忘记今天的教训,不让百姓受苦,可见王子的爱民之心。

《王子与贫儿》这本书是有着“幽默大师”之称的马克·吐温写的。带给读者阅读的快乐的同时,激发了大家的联想力。小说虽取材于十六世纪的英国,但小说所描写的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让读者很自然的会联想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小说所描写统治者的所作所为,让读者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美国政府的蛮横无理,刮搜民脂。小说中主要对正直,善良,,民主的赞颂,对自由,平等,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友谊的强调……使这部小说名贯古今,闻名全球,成为不可多得的富有教育价值的作品。

现在是21世纪,在习近平总书记与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已慢慢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1980年到现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中国迅速地发展,完成了别的国家200年,甚至更多的突破,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再也不是温饱。中国究竟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呢?原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农村,查看百姓生活条件是否良好,体恤民情。前几年他发现,社会中有“官兵动动嘴,百姓跑断腿”这一恶劣现象,立刻采取措施。像书中的汤姆与爱德华,长期呆在群众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登上王座,立刻采取措施。百姓生活中少了麻烦,这样的国王,谁不喜欢呢?政府多多查看群众生活质量,从来发现缺点,改正缺点,这样的国家怎么会不强大起来呢?

读《王子与贫儿》有感 读后感作文1100字

作文读后感有感王子

《呐喊》中的小说世界 读后感作文800字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人吃人的黑暗世界里,我看到一对明亮锐利的眸子,听到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以笔代戈唤醒疯狂的人类社会。

白光,本应是充满希望的光,但黑暗世界里的白光可不一定是美好的,陈士成一次又一次“狮子似的”追寻着白光,那是金银珠宝闪烁的光,是对虚无希望的过分追求。陈士成最终死在了白光下,杀死他的,是生存在腐败社会里对功名利禄的强烈渴望。

十六次落榜的遭遇给他的精神重重一击,这是导致他神志不清的直接原因。而中举与落第之间用铜币打点考官的距离太远,才导致他死在半途中,社会的腐败才是致使他走向地狱深渊的根本原因。

那时的人们对榜首的名字有着对神明一样的敬畏,而名落孙山者连一群鸡也笑他。白光在这样污浊的生活,扭曲的人心中产生了,亮得刺穿了人们的良知,甚至断送了陈士成的性命。

“剥取死尸的衣服也是常有的事。”即将入土之人也不能有一丝安宁,也要残忍的被洗劫一空。这样的世界已经没有人性的存在。“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那个世界的冷血无情,正是刺痛了鲁迅先生,让他大声呐喊:“救救我的祖国吧!”

黑暗、腐败、动荡,这些词离我们遥远,但在小说集《呐喊》中也确实是那个时期的标签,想起这些可耻的无知,我身为中国人而心痛与愤懑。

“有病不医”最能体现那个时代人们无知的生活常事。鲁迅的嘲讽深深埋在那些因愚昧不治病而亡的孩子们的坟墓里。

这些无辜可怜的孩子们,拖着病怏怏的身体,看着大人们争论不休,是花了巨额买回来的人血馒头治病好得快,还是求神签许愿心请巫婆法眼好的快。这些常人不该有的举动是不是比其他一切更能显示封建迷信,粗苯无知。

《呐喊》中的小说世界折射出鲁迅所处的社会原貌,鲁迅先生用讽刺的表达方式写出一个又一个个性、身世鲜明的人物。用小栓、宝儿下葬时母亲痛苦的泪水浇醒人们,清醒吧,不要再用鲜血制造黑暗了,人们需要人性与良知。

每一篇故事里的逝者都是惨痛的教训,救救那些还没吃过人的孩子们吧,救救那些还没有下葬的孩子们吧,让中国重新站起来,迎来真正的白光,拥有真正的希望。

通过《呐喊》我们不只了解到一段历史,更深刻的记住了无知的悲哀,去好好学习,中国才不会再次沦陷。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