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陋室欢歌 读《陋室铭》有感900字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1:32: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我家居住在城边的一座老楼中,听爷爷说是八十年代修建的,算起来年龄比我还要大许多。从我记事时起,我家就是简简单单,不过70平米的面积,居住着我们主孙三代人。条件虽然简陋,但在我的印像中,我的童年是在欢乐中渡过的。

我们家的屋子很小,陈设简单,进到小屋,最显眼的就要数摆在客厅里的书柜了,这可是我们全家的宝贝。记得小时候,我没有太多的玩具,每当我哭闹时,爷爷就会把我带到这个大书柜前,像变魔术一样,总能给我找到我喜欢的东西。爷爷耐心的,绘声绘色的讲解,一次次把我带入一个个神奇的世界。慢慢的我知道了“西游记”的神奇,“三国”里蕴藏的智慧,“水游传”中的英雄人物……

在我5岁时,爸爸求朋友写了一幅字——《陋室铭》,把他精心的装裱,挂在了我们的卧室里。一有时间,爸爸就把我叫到前面,一字一句的教我背诵。很快我就把正篇的文章全能背下来了。那段时间,爸爸下班回来不管多累都要陪我一起背上一段“陋室铭”。看着爸爸欣慰的样子,我能感觉到,那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于是,我常常问爸爸,这“陋室铭”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你那么喜欢?爸爸听后总是笑着说,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爸爸、妈妈的薪水不多,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很少买新衣服,但每次发工资,我都会得到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书。我也曾经报怨,为什么我的小食品总是那么少,但当我在幼儿园举办的活动里总能表现出色,得到表扬,我的小小“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这时我似乎感觉到,小食品、玩具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在条件虽然简陋,但却其乐融融的小屋中我慢慢长大。望着墙上那幅早已熟记于心的“陋室铭”我想是应该能理解他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了。于是我去请教爷爷,爷爷的一番讲解,让我陷入了深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短短81个字,但诗人那种从容不迫,宁静致远,处变不惊,坚守节操的形像却跃然纸上。儿时的画面也一幅幅的浮现在我的眼前,身居陋室又如何,我们可以“谈笑有鸿儒”;身居陋室又如何,我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种人生何等惬意。现在我终于明白,爸爸为什么那么喜欢让我背那首诗了。

我和爷爷推开窗子,这时一片片桃花飞进了屋子,喜欢做诗的爷爷来了灵感,即兴吟出一首小诗:盛春三月好艳阳,飞花入室满屋香;燕衔软枝筑巢紧,蜂绕新蕊采密忙;童伏案前习功课,翁倚窗边集华章;暖堂碧园融一体,无限生机画中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和爷爷又一起背诵起那百背不厌的“陋室铭”,这一次我对这首诗又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让我在做事时少了几分浮燥,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陋室欢歌 读《陋室铭》有感900字

欢歌有感陋室陋室铭

我最爱的一本书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文化与历史,宛若一对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迷蒙的光晕穿越了时空,渗透出一种博大和玄奥。中国山水,令人神往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它灵动飘逸的姿态和如诗如画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千百年间无数的文人墨客、名流雅士在其中挥毫泼墨,晶莹剔透的灵性浸入那笔走龙蛇的文字,在山水间打下了一个又一个才情与智慧的符号。也曾梦想徜徉于奇山异水之间,感古论今让心灵依附在那片人文山水之间,感受历史富有韵味的律动。无奈我既非博古通今的大儒,又无法贯通浩如烟海的典籍,只好将其埋于心底。直到那一次,我遇到了它。

那是一个细雨朦胧的清晨,我在书店的一角发现了它—《文化苦旅》。土黄色的外皮,透显出一种黄土地般的厚重,更让我感到一种饱经沧桑后的顿悟。追求文化的足迹,除了深厚的史学底韵和社会阅历,更要有一颗洞彻万物却依然鲜活敏锐的心灵。我对《文化苦旅》的喜爱,源自第一眼看到它时心灵的共鸣,它让心底角落里的梦想重新焕发了生机。

轻轻翻动书页时,心中充满了兴奋与好奇。读过了作者的序言,心中不禁感叹:高山流水,知音难寻。宫墙内的尔虞我诈、纸醉金迷在历史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正如那镜中花,水中月。也只有那自然力凝结出的山水才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吐养生息,成为文化的载体。读《道士塔》、《阳光雪》时,眼前仿佛浮现出了漫漫黄沙中,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的坍弛和消逝,心中不禁怀念起唐人那豪迈旷达的风范。读《莫高窟》时,为作者流畅而鲜活的语言而感动。面对“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莫高窟,作者将历史与艺术编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之余也可以用想象搭起通向敦煌之心的桥梁,也可以在梦境中触摸到那些柔和的线条,让甜美的梦呓漾满回忆的乐园。读《文化苦旅》,让我感到仿佛追随在一位博古通今又才华横溢的学者身旁,一边品读着山水之乐,一边感受着文化的洗礼。余秋雨,用他别样的语言和才学引领一位少年走完了一段心灵的旅途。

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谢作者,感谢他以无比渊博的文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让文化与历史蜕去了晦涩的外衣,亭亭而立于大家的视野中。其中《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两篇文章令我至今记忆犹新。这两篇文章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水乡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直到最后合上书页,脑海中仍回荡着圈圈涟漪。在这个信息爆炸、文字成灾的世界里,还有几人能如此淡定地品读祖先的文化?还有几人能将如此精纯、不含杂质的文学艺术奉与读者?作为一名读者,我读到的,不仅是他深厚而宽广的感悟,我还读到了一颗在如今几近消逝的淡泊名利、从容致学的学者之心。

一本《文化苦旅》伴我走过了青春时代最灿烂的花季。这本书承载了我无尽的爱,也为我抹去了轻浮和躁动,多了一些沉稳和厚重。书海泛舟,只有这本书始终与我相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