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说和 议论文作文

2022-03-09 23:54:00 栏目:议论文作文 来源:蘑菇文

说和
和是 什么?是和气,是和平,还是和谐?其实能让社会稳定发展的就是和。
  对个人来说,和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乓涓嫉妒孙膑的才华,而使两人不和,李斯担心韩非受重用,而迫害韩非,也是一种不和,沈括放弃与苏式的友谊,在乌台诗案上对苏式加以出一卖,更是一种不和,原本是同一师门下的,却互相攻击,原本可以一起辅助秦国强大却纠结于个人利益,原本可以相持的友谊,却突然被破坏。起原因就在于他们却少了一种和的态度。以致于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的结果。
对国家而言,和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正是因为这样,蔺相如才不愿与廉颇相争,从而
使趙国稳定,强秦王法加兵于照。正是因为唐朝与各国保持友好的‘‘和’的关系,才使唐朝成为当时的强国,而且出现开元盛事的局面。相比之下正是由于宋朝内部投投降派与想要恢复中原的人不和,而使被金人占领的地方无法收复。并且逐渐地被蒙古人消灭。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和是一种思想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与新的世界观正不断地被提出,这时“和”是尤其特别关键的。有了“和”各种思想与技术才能被融合与采纳,才能使人类社会进而稳定地发展。只有这样,才不会让社会上再出现像苏格拉底,哥白尼这样的人才受到迫害。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有些事物是需要通过时间来检验它的正确与否。假使当初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没有人敢吃并没有加以推广,人类社会岂能养活全世界几十亿人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和”也有它的局限性。有些人常常把“和”理解为忍让,退缩,以此来化解矛盾,其实这是阿Q精神的体现,不仅对个人发展不利,而且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麻木不仁。最近,东莞市发生的群众围观一个见义勇为的外国人被小偷殴打的现象,正是这种不正确的“和”的体现。为此,人们应有一种正确的“和”的观念。
“和”是社会进步的保障,也是人人都需求的氛围,只有每个人正确地理解“和”并以此来行动,世界才会更美好。

说和

说和

谈诚信

谈诚信
人总是在成长的,成长中,我们离不开诚信。
  《墨子•修身》篇写着这么一句话:“志不强者智不达,人不信者行不果。”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意志不坚强,就不会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说话不守信用,他所做的事就不会成功。可见,诚信决定着一切。
诚信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道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我们人类经历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时代的变迁,且该不变人们所拥有诚信这种美好品德。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乱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无人试试。于是,商鞅奖赏金提高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里树立了威信,接下来的变法,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
      商鞅“立木为信”,使之后的变法成功,但在早400年前,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可笑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妃子叫褒姒,周幽王为博她一笑,下令在都城的附近烽火台上点起烽火。众诸侯剪刀烽火,忙带兵赶到,却得知是君王为博妃子笑,愤然离去。褒姒见平时威武的将军此时却手无足策,终于笑了。五年后,酉夷太荣大举攻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台,却无人前来营救,结果周幽王自刎,褒姒被俘。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完狼来了的游戏。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亡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到了关键作用。
       还有一个叫季末的人,一向说话算术,信誉非常高,许多人与他建立深厚友谊,当时甚至还有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季末一句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朋友不被重金诱惑,冒着灭九族的危险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到多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点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得到实惠,实际上这么做已毁掉了自己的名誉。所以,千万不要失去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偿失。
        《墨子》中的话虽然在很早之前就有了,但它积极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学习。诚信,对人不遮掩,不说谎,朴实,安安分分的。就这样,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与诚信牵手,与诚信相伴。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