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论坚持 议论文作文

2022-03-09 23:52:00 栏目:议论文作文 来源:蘑菇文

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
荀况曾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刻断;如果刻个不停,就是金石也能被刻穿。换言之,就是说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干下去,就会成功。
古今中外,能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太多,而半途而废者却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来说吧。大家都知道是贝尔发明了电话,可实际上在此之前莱斯就对此进行了研究。不同的是,莱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却没能坚持下来,而贝尔却做到了。于是贝尔成功了,莱斯失败了。
无独有偶。在英国女医生弗兰克林身上也发生了同样的事。弗兰克林曾对DNA作出了假说,但由于他人的质疑,她最终没有坚持下去。而在两年后,另两位科学家却在同一领域一举成名,获得了诺贝尔奖。
试想想,如果莱斯能坚持最后一步,如果弗兰克林对自己的假说不曾动摇,那么今天我们的历史就要改写。可悲的是,他们却没能这么做。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半途而废的。下面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年轻人,他最初时只是个不被看好的小词曲作家,后来有人对他说:“你每天坚持写10首歌,选一首自己唱。”他做到了。他就是如今叱咤歌坛、红得如日中天的周杰伦。
而花了40年写出《资本论》的马克思,用20年写出《物种起源》的达尔文,15年写成《史记》的司马迁……他们不也都是持之以恒的典范吗?
朋友们,坚持得太累时就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再坚持下去,就是红日喷薄而出的清晨。朋友们,请牢记:坚持就是胜利!

论坚持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先贤早有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可今人多已不懂“无用”的“大用”了。
看看身边,学钢琴绘画是为了考级;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百万国考大军公务员热…… 面对这样“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的教育,卢梭认为这样“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六艺”,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几乎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记得陈蔡断粮时,孔子在困厄之地仍弦歌不止,信仰如此坚定。“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正是这不足果腹的学术擎起东方新天地。当下人类苦苦经营几个世纪的启蒙圣殿因“无用”而风雨飘摇,繁华声浪中奏响文化挽歌,文学日渐式微。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不是粮食棉花……文学就像头发。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无用”之事里。我们呼唤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
放眼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里的狄更斯,美洲神秘的土地的马克西姆…… 他们用精神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正所谓“无用之用”,甚至“无用大用”。当下现代的西方文明每年也会培养出几百万个细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熟读《理想国》、《荷马史诗》等富有人文素养的公民。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也是击不破的。正是“无用于事,却有用于心”。
回到现实,“考大学是为了好工作,读硕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这些想法过分强调“有用”,我们应该脸红;“文科生不爱学数学,理科生学史哲多此一举” 这些想法忽视“无用大用”。熟不知爱因斯坦钟情小提琴,钱学森的艺术修养也很高,恰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助力他们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文科生加强抽象思维培养,理工科学生充实人文底蕴,无用之中蕴含着“大用”。如此才能更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无用之用 是为大用。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