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1400字 论读书 议论文作文

2022-03-09 23:37:00 栏目:议论文作文 来源:蘑菇文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论读书。

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界分别选自: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辛弃疾《青玉案》。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胡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清代诗人袁枚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这一首首诗,都隐藏着一个个背景。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名诗激励着我们读书。读书,因感悟的积累而结果。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那么就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吧!!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 的解释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小鸟如果想展翅高飞,那就先要学会如何振动自己的翅膀;人如果想上进,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不倦从更粗浅的道理说,就是:我们如果想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前途、好的发展,先要用功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不停的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纵观古今中外,多少成功人士不都是终生好吗?这句话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我的座右铭,早已成为我精神上的目标了,我离不开书……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书,是我贫瘠的土地中唯一的绿色;书,是我重重的枷锁中唯一的钥匙;书,是我黑夜中唯一的火柴;书,是我心灵的河流中唯一的游鱼……对,只是我心中的唯一。如果没有书,就没有我今天的所修成的正果。我的语文老师把我们写的好文章,都打印出来,挂在班里展评,然后 还 发到报社,并且报社看到有好的文章还采用。以激励我们多些好文章。老师接了我们好长时间了,我一篇文章也没被老师给打印出来。我就经常写文章,别人写的文章语句都是那么的优美,而我写的文章却没有那么的好。我就看到了这句话。我就看了一些名著,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阿Q正传》、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我读了好多好多的书,我的作文水平果然有所提高。已经有好些文章被老师给打印出来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去参加了小记者培训班,以便在学习学习写文章的本领••••••在八个月之间,我上报了八篇文章。这也就是书给我的报酬。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加精彩!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1400字 论读书

读书议论文

以浮躁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拒绝浮躁

读李镇西老师的《浮躁种种》,眼前再现了种种的教育现象,而好多场景的主人公就是身边的同事、是自己本人。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农业。”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也。你去问问任何一个农民:“你种庄稼的特色是什么?”他肯定也会说:“什么特色?不就是松土,播种,施肥,除草,把每一亩田种好吗?”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其实很朴实,就是认认真真把每一个班带好,把每一堂课上好,把每一个孩子教好!一切围着这些去做,需要‘特色’干什么呢?特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实践的提炼,需要时间的积淀。”

可是,没有特色的,挖空心思要弄出点特色来,因为这是时尚,是潮流,也是命令,更是生存必需。为了特色而特色,必然会浮躁。这似乎就是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社会。太多的形式主义,太多的汇报材料,太多的弄虚作假,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表演作秀。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正给了孩子们什么?我们真正为我们的学生们做些了什么?我们真正教会了我们的下一代什么?

“品牌学校”“特色学校”“专家型教师”“名教师”“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学术报告”,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新名词下的虚假东西?大家你抄我的,我借你的,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又有多少思想真正是自己的?有多少学校真有自己品牌形象?有多少学校真有自己的特色?有多少教师真能成为专家?有多少教师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了名教师的?有多少课题研究、学术报告是自己多年心血凝聚?浮躁的思想造就了太多的假冒伪劣,更可笑的是获得这些所谓荣誉的单位和个人都已不再觉得羞耻。

多么可怕的风气。

当所有的工作都成了一场表演秀,只为了应付上面一拨拨领导的视察与评比;当所有的工作材料,都是逼迫老师们放弃了课堂和教学进行恶补来的虚假文字,只成了领导向上面表功领赏的凭据;当“诚信考场”“师生读书”“多媒体使用”这些本分之事也都成了一种形式,仅仅是用来做年终总结的时候能够多些材料,多些政绩而已。那么试问,还有谁肯踏踏实实做些真事,做些实事呢?

这样的虚假之风,浮躁之风何时能止!?

读着大师的文章,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高兴,因为已有人意识到这“浮躁之病”,说明这病离治疗之日不远;亦是无奈,因为我们不得不被这“浮躁之病”缠身,现在,乃至将来。

可是,教育界的确是片净土,应拒绝浮躁!希望我们的同行,我们的领导者共同努力,力除“浮躁之病”,还教育一片真实、纯净、湛蓝的天。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