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2015云南高考满分作文 《一个人,一种风采人生》 高考作文

2022-03-05 22:46:00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世事维艰,人的一生不容易,而能拥有一份成功的人生,当然更不容易。一个兢兢业业的电焊工,因自己的锲而不舍和精益求精,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绝美艺术,最终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这个耀人眼目的事例,足以让世人一番击掌惊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电焊工是不起眼的,脸上淌着汗水,干的是粗活脏活,工厂甚至路边的维修店比比皆是。他们弯着腰,手握焊枪,在刺眼的火花里谋生活,一日复一日。但是,术业有专攻,有的电焊工成功了,因其精湛的技术晋身焊接大师。我想,其中的成功秘诀,无非是他们能吃苦耐劳,能不断进取,更有一个将自己由电焊工渐渐打造成电焊大师的人生目标。

世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有相同的特质。从“电焊工变成焊接大师”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再粗重的工作,再不起眼的职业,从业者只要肯付出,肯钻研,还是可以变成同行中的翘楚。由此,我想到一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当今浮躁的世间,浮躁的人心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安于从小事做起,从小职业做起?这个世上有太多眼高手低的人,有太多好高鹜远的人,他们不安心于脚踏实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是在社会激烈的竞争态势里挑肥拣瘦,无所适从,反而日日做着“天上掉馅饼”的好梦。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一种健康的人生,应该是一种有所追求的人生。没有追求的人生就如一潭泛不起半点微澜的死水。因为吃食,一个人的身体可以由低到高;因为学习,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可以由贫到富;因为拼搏,一个人的功业同样可以由小到大……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有做强自己人生的机会,关键在于他如何把握自己和如何去铸造自己。所谓成功的要素,应该是流汗流血的付出,百折不挠的求索,持之以恒的毅力。

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一个国民的强大。如果每一个人都有正确的人生观,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自己的工作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那么,众人梦想的汇聚,便是强大的中国梦了。

2015云南高考满分作文  《一个人,一种风采人生》

云南风采人生高考满分作文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龙应台年轻时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

【点评】刘白堕、冯骥才、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龙应台、安娜·阿赫玛托娃、顾城、梵高、卢梭……如线串珠,如数家珍,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作品与人品”变得真切可感。“下笔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是“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