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塞上曲·大漠谣 关于霍去病的作文1200字 1200字高三作文

2022-03-05 22:41:00 栏目:高三作文 来源:蘑菇文

手提八百纵横,

嫖姚当日成名处。

单于夜遁,阏氏擒获,名王衅鼓。

翰海登临,狼居封禅,殊功建树。

羡冠军年少,雄姿英发,三千里,封侯去。

粗读三韬六略,

掉长弓、天山射虎。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孙吴风度。

南粤未臣,匈奴待灭,英年作古。

便祁连为冢,六军为阵,复长蛇舞!

——《水龙吟四步醉墨韵读<霍去病传>》

你可记得那个少年?他用二十四年时光成就一生辉煌,用二十四年岁月书写百世流芳,用一柄秋水寒剑,斜挑大漠秋阳。

莫问少年生何处,来日诉尽英雄骨。

霍去病的出生,可谓是大汉王朝的传奇。并不是以辉煌问世,而是以卑贱闻名。因为父亲不敢承认与平阳公主的女奴私通生下了他,于是,他一出生便被冠上了私生子的称号。

在他刚满周岁的时候,姨母卫子夫成为汉武帝的皇后,宠压后宫。舅舅卫青也被封官,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霍去病的命运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俊美少年着一袭华服,跨一匹名马,绝代风华。他身上的紫荆花纹浅浅淡淡,纠纠缠缠。谁也不曾想到他即将守护万万千千,站在一个即将开始的历史神话之前,他马上就会成为创造者,倾尽所有,独独不会为自己的创造者。

一袭战甲征天下,鲜血开辟将军路。

他一直很羡慕舅舅。他厌恶王孙公子们浮华奢靡、安于享乐的生活。他认为,好男儿,就应像舅舅一样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保卫边疆。相比繁华京都,他更向往长安城外的天空,向往北地的狂暴烈风与豪放的战场。

“漠南之战”中,十八岁的霍去病跟从卫青出征,他一人带领八百骑兵,做为一支奇兵脱离大军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奇袭匈奴。此战中霍去病斩敌无数,并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汉武帝闻后大喜,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个仅仅十八岁的少年,一举成名,震惊天下。

而后,在“河西之战”等多场著名战役中,霍去病“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仅大振汉军军威,还使十九岁的自己成为汉家军队的王牌。

而真正使霍去病在汉朝子民心中犹如神一般存在的却是“河西受降”。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对浑邪王的一败再败十分愤怒,想要狠狠地惩罚他。于是,浑邪王想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去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匈奴降部中发生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临危不惧,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那个清隽冷酷的少年将军,一袭战甲,寒面如冰,直面浑邪王,下令让他诛杀哗变士卒。

那一刻浑邪王完全有机会利用人数的优势杀掉霍去病。然而最终他放弃了,他是尊敬英雄的,他敬重这少年的胆识与机智,更惊讶这少年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的气魄!

年少功成垂千古,惹尽满朝文武妒。

霍去病声名大振之时,还是名二十不到的少年。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功勋,谁的心里没有多多少少的嫉妒?

当他看见那些道贺的大臣眼里流露出的毫不掩饰的嫉妒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厌恶。他厌恶所谓的功名与利禄。他突然想起了出征前姨母卫子夫说的话:“江湖险恶,庙堂高远,名利场更是英雄冢,一滩浑水难淌。只有那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场,才有真情,才有实意。”

他喃喃:“现在看来,倒是果真如此了。”

匈奴未灭不言家,一朝功成万骨枯。

而到如今,我们对那个一生仿佛就是一个传奇的少年从来只能赞美,只能仰望。却永远无法窥视一个个华丽的封号下那心系天下的少年心境;我们也从来无法体会那金戈铁马争天下的无奈和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浮华;无法体会那“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落落空寂与一世孤独。

我们只知道,汉朝名将霍去病,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卒于元狩六年(前117),,享年二十四岁,是汉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神话,仅此而已。

长安,多美的名字。那是他一生的执着与追求——只为给大汉的百姓一个“长久”的“安定”。京城长安,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亦是他梦结束的地方。那里有着极乐的未央,亦有着他铮铮英雄骨中的绵绵思乡情。

满弓张,秋水寒剑挑斜阳,满目苍茫;

雁走边关,月照西凉,权当梦一场;

一把寒剑,浅把流年轻唱;

只道此少年英雄,纵死犹闻侠骨香。

塞上曲·大漠谣 关于霍去病的作文1200字

大漠塞上作文霍去病

古人不远 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1500字

独自坐在校园的大树下,静静的休息着。隐隐约约听到了不远处有人在朗读着:

“疆界烽烟起,君从漠北缘。三千歧路雪连天,牵马抱鞍远嫁入胡关。心碎梅垂首,情悲意黯然。鬓边琴曲盼南还,大雁停歌息翼落哀弦…”

诗歌描写的正是淡雅中含着高贵,美丽中显出庄重,漂亮而不轻浮,文静而不造作的十大美女之一——王昭君。

听见这首诗,好像回到了西汉时……

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如同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辗过。

进宫有些时日了,却迟迟不见皇帝的踪影。珠钗玉饰金步摇,散落一地,铜镜前再也不是少女明丽的笑靥了,一腔愁绪,两弯娥眉。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动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她,还能回来吗?

马蹄声声,她的心悠悠。回首望去,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她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她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她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她,多么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长安城中的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她的身影了!

泪,从她的眼眶溢出。

呆呆地望着车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腰,它们也在为她难过。天边飞来两只小鸟,在我的车边落下又飞去,叽叽喳喳似在说着什么,它们在对她说么?

马蹄声声,她的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她,望着薄暮中的宫殿,她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她面对的是毛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泪水。她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她又怎能向毛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她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她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她慰藉。她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

她笑了,是由心底涌出的喜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随着诗歌的朗读,沉醉到了其中,又回到了当时,昭君出塞。

不知道何时,朗读停了下来。又回到现在…

昭君是无奈的,是上天造就了她的美丽容貌却又是上天安排了她的不幸命运。在塞外的风雨四十年中,她象个无生命的娃娃似的被人摆弄。当现在银幕上的昭君以一个“和平大使”出现在我眼前时,我麻木了。历史的幕布太厚太重,背后女儿们无奈的哭泣声是飘不出来的。现代人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给这些远嫁的女儿们一些安慰。

“玉筋嘀红别汉京,天骄含笑拟长城,旁人莫讶腰肢瘦,犹胜嫖姚千万兵。”

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王昭君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这也是我喜爱他的原因。

“铃……铃……”上课铃响了,这最爱的历史人物也只能回忆到如此,感悟到如此。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