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写观后感作文800字 天地玄黄观后感 800字观后感作文

2022-03-10 07:07:00 栏目:观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第一次看这个纪录片是在导演基础课上老师放的,当时没怎样认真听讲,只是偶尔抬头瞄两眼屏幕,虽然只是粗略的看了个大致,却足够让我震撼和惊艳,回去之后又下载下来,反复看了几遍,细细体味每一个镜头画面,每一段配音节奏,感受片子里透出的人文关怀。

这的确是一部很奇特的纪录片,全片没有一句旁白、对白,甚至字幕说明也没有,唯有影像和音乐,但这已足够使人哑口无言,大概就像影片的沉默,虽无表述,内心却是万丈波澜。还要再提一下的还是它的画面,能够说即使随意截取影片任意一帧,都会是构图完整、色彩饱满、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独立摄影作品。当然,也有人觉得,这部纪录片无非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圣地的集锦幻灯片,美则美矣,很难称得上佳作。是那种不需要导演编剧,只需要一个靠谱点的摄影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拍出来的片子。但我不这样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尤其是文艺纪录片,画面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就抹杀了导演的功底和境界,我们从片子里所感受到的情感、所引发的的思考和喟叹,也是导演透过精心编排所传递的,他让镜头不断来回穿梭在人烟罕至的大自然以及熙来攘往的大都会,以此来挑战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说到底,最令人佩服的是导演的眼界和胸怀,他的视觉想象、对自然的敬畏还有人文关怀。所以,我个人对好的纪录片的衡量是,至少每个看完的人,都会有所感触、有所反思,这就是影片的价值,尽管每个人的观感差别能够很大。

看着这部纪录片很自然的会想到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一些思想,可能是片子中要传达的思想太多,或者是我境界还没到达,所以也有很多镜头看不懂,解读不了,所以只能根据它带给我的最直接地感受来这样说。看到片中雪山苍穹之下的苍鹰,日本温汤里的猕猴,澳洲巨石的光彩,瀑布奔腾而下带来的彩虹,再看到纽约街头奔忙的出租车,印度工厂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的女工,忽然想起一句话“人若蝼蚁奔忙世间”,人类确实很伟大,创造了自我的礼貌,给地球留下自我的痕迹,只是,看到大都市那周而复始的车流,人流,不由得生出一丝厌倦,对自我的生命的好处有一丝彷徨。

这部纪录片里确实包涵了太多太多,神、天地、星空、万物、建筑、信仰、流水线、异化、生命、流动、永恒、工业、多元、时光、仪式……

也许这个片子根本就不就应说任何东西,自我看就是了,任何人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内涵。

写观后感作文800字 天地玄黄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天地

观后感1400字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生命诚可贵,感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相信大多数人对这首诗都不陌生,它是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的。在他的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他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还是认为生命和感情都不是他所愿,唯有自由才是永恒的追求。

追求自由的行列永远不缺乏后继者,玛赞·莎塔碧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是电影《我在伊朗长大》的主人公,也是这部电影的漫画原著者,她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自我的成长经历。个人认为它的最大的主题是自由,是被禁锢的自由。电影讲述的女主人公玛赞,她的人生充满了动荡和坎坷;她像笼中之鸟一样生活在伊朗,被禁止做很多自我想做的事情,然后历经种种演变——政治变革、两伊战争、叔叔入狱、情人背叛,最后离开国家追寻自由。虽然这部片子以黑白为主,彩色画面极少,但是它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如果你单纯把它当做一部动画片,那你就错了。因为看完它后,情绪是沉重的。

电影从1978年的德黑兰开始讲述,主人公玛赞从小和父亲母亲以及奶奶生活在伊朗。9岁的小玛赞每一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她喜欢西方文化,喜欢朋克风格的衣服打扮,最喜欢的偶像是李小龙,但这些都不被外人所理解,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小范围地追求自我的喜好。她的行为举止都和别的小朋友格格不入,父母和奶奶都常常为此感到头痛。周围的人都觉得她是个怪小孩,不愿和她多接触。然而就在那个年代,年幼的玛赞经历了很大的演变。

那个时候正值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变革,沙赫推翻了卡扎尔王朝,建立了更加惨无人道、霸道独裁的朝政。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玛赞爸爸的朋友布鲁什叔叔组织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想要推翻卡扎尔王朝,想要追求自由建立新的制度,却因此被抓了起来,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游行队伍。也就是那个时候,玛赞明白了自我的祖父也是因为自由失去了青春和生命。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玛赞也并不想就这样地或者,她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自由,渴望飞出这个大牢笼,尽管这条道路上充满荆棘。

玛赞小的时候对朋克风情有独钟,她不愿意把自我束缚在又长又没有特色的教袍里面。她有一件衣服,上方写着“punkisnotdead”,足以表现出了她对自由的渴望。电影之中有个情节是玛赞穿着朋克风的衣服走在路上,然而她遇到了那些严守传统的教徒们,斥责她竟敢穿朋克风的衣服,务必戴好头巾,穿着统一的黑袍,不然的话就会被抓到监狱里去。玛赞没办法,只好编了一个谎话才得以逃脱。她喜欢和朋友们聚在一齐,喝喝酒、唱唱歌,但是这些都是违法的。就连他们偶尔才会有这么一次,也被警卫发现而不得不立刻停止,还牺牲了一条生命。玛赞回国以后交了一个男朋友,他们却因为再平常但是的牵手而被警卫抓走。这些都对玛赞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禁锢,是给自由上的一道枷锁,是无法冲破的一道牢笼。电影其实还讲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自由,那就是女性的自由权利。那个时期的伊朗,大多数男人对女人很轻视,认为女人根本就是弱者,包括像玛赞的母亲,电影中也不乏对她的描述。男人们瞧不起她,所以她才会在最后对自我的女儿说,“你要做一个自由的人,如今的伊朗不适合你,我不允许你再回来”。一个母亲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会对自我的亲生女儿说出“不要再回来”这种话。我明白,伊朗人民从来都没有放下过自由,他们的自由只是被禁锢了,被封存了。她们还在默默地坚持,坚持到自由真正释放的那天。

我觉得,与其说这是一部动画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文艺片或者政治片来得更为贴切。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保留了漫画作者的黑白基调,玛赞的回忆部分都是黑白的场景,只有回到现实的时候才有彩色的镜头,这很好地将回忆与现实区分开来。黑白的色彩给人一种沉稳、严肃的感觉,个性体现出了被禁锢的自由这样一个主题。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