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侬好,上海 800字高考作文

2022-03-15 07:22:35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这便是周璇唱着“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的夜上海。这般迷离万变的情景,便是上海最真实的写照。

  魔都的日夜并不只是霓虹灯光变换交错之下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那辰光,黄浦江畔的这座城市算是有了几分洋气的格调,来自西洋的留声机咿咿呀呀地唱着,放的却是梅兰芳的京戏。乌木和砖石被巧妙地融合,便有了老城厢独具匠心的石库门。霓虹招牌的咖啡吧里,西装革履的洋人点燃了一支雪茄,偶有身着旗袍、拎着珍珠链小包的妙龄女子走过,高跟鞋在红木地板上敲出一串清脆的笃笃声。弄堂里灯火将熄,已是万籁俱静,一墙之隔的百乐门人声鼎沸-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这便是周璇唱着“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的夜上海。这般迷离万变的情景,便是上海最真实的写照。在江畔,我以旁观者的视角默默注视着上海。

  说来惭愧,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却生不出一种名为乡愁的动人情愫。在我年少无知而又执拗的认知里,江南水乡这样的字眼和这座有魔都之称的城市怎样都无法联想到一起。我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个过客,在这里,我无法生出对于家乡的归属感。我所居住的那栋连房顶都称得上是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一个住处,并非家乡,江南水乡那样恬淡闲适的生活我也仅仅是体验过,而并非我对故乡记忆的全部,至于武康路的弄堂生活,大抵也仅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城市的概念这样大,大到令一个孩子实在无法三言两语就描述出上海积淀的过往和眼下的满目繁华。

  我翻开上海的历史,黄浦江水流淌,我仿佛看到斑驳的往事逐一浮现。那一年的申城涌入了各国洋人,长江尾的三角洲土地在列强眼里宛如砧板上的鱼肉,他们贪婪地举起手里的刀对申城进行划分。连同土地一起支离破碎的还有本土的文化,西洋文化大举入侵。古希腊式的穹隆、巴洛克式的廊柱、哥特式的尖顶在黄浦江畔林立,连带着中西结合的石库门兴起。租界外的世界动荡不安,上海滩的“许文强”们还在演绎着跌宕起伏的往事;租界内的世界依旧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在同一座城市内部撕扯交错。黄浦江水沉默地流淌,面对历史的洪流,它自身也不过是个看客。

  然后我的思绪被渐渐拉回到眼前所目睹的一切,一时间竟无端联想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那样的意象-后来那些在租界耀武扬威的洋人撤出了上海,黄浦江畔早已物是人非,唯有江水依然,连同这座用全球审美成就的魔力都市,生生不息地向前奔流。从170余年前那个闭塞落后的滨海小城到如今中国连接世界的枢纽,上海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公路高架层层叠叠,大桥隧道跨江越河;外滩的灯光刺破夜幕,那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锋芒;可是倾耳聆听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静安寺依旧梵音回响。这便是今日的上海,“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昔日海派文化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于是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出生地-那座位于上海边陲,名为奉贤的小城。我曾在家乡的老宅里小住,那时我真切地触摸到了自己认知里的江南水乡。我还记得自己牵着哥哥的手走在青苔横生的石板路上。街角的阿婆叫住我俩,在我手里放上一块热气腾腾刚出笼的糕点。戴斗笠着蓑衣的老汉撑着一支长篙,驾着一叶小舟从我身边悠然驶过。但我心里很清楚,记忆中平和的青瓦老宅同那个楼房林立的小区其实别无二致,一个是我臆想中的故乡,另一个是我现实中的居住地,看上去有着天壤之别,却又被奇妙地糅合在同一座城市中。

  于是心中的混沌渐渐明朗,我真正地认识了自己脚下的这座城市。上海绝不止有陆家嘴的满目繁华,在重重高楼的罅隙间依旧挤满了往日的旧生活;即便“梅赛德斯一奔驰文化中心”中举办的演唱会场场爆满,依然有人钟爱着收音机里的咿咿呀呀和戏台上粉墨登场的角儿;南京路的一头是暮鼓晨钟的静安寺,一头是灯火通明的外滩,如此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无从寄托的归属感,不过是作茧自缚-上海的日新月异使我感到无措,我只是不愿追随这座城市的脚步,于是我在脑海中臆想勾勒着自己的故乡,以此企盼自己的灵魂有个歇息的驿站。只有听遍了天南地北的方言,才会觉得那一声“阿拉囡囡”是饱含着无限深情的乡音;只有看遍了大千世界,才会发现何处是故乡。

  城市社会学家芒福德曾说:“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改造文化,这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上海的确做到了,海派文化在这个时代正焕发着全新的活力。如此,我才真切地认识了上海,认识了魔都的魔力之 所在。

  不念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身为这个时代的后浪之一,我将与其他“后浪”们一同追随这座城市的脚步,一同前行,一同奔涌。我也必须如此,才对得起祖辈赠给我的一口上海腔:

  侬好,上海。

侬好,上海

寻找一个答案

  墙上,钟内指针不停旋转-云上文化之旅,仍未停下;文化问道之旅,亦未停下。

  公元2055年,正式推出虚拟现实三代,通过微电流刺激等方法,让人体首次能够成功在虚拟世界中拥有全套的感知系统。

  我睁开眼睛:10点43分。不过今天放假,我要试试云上文化之旅,虚拟现实三代的最大亮点之一。匆匆洗漱了一下,我赶紧穿戴好新型设备。连接开始······成功。“你好,我是这次的陪同AI,柳絮。”这是自带机器学习的AI,它的行为模式会随着之前的使用者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先去中国-甲馆吧。”根据我的用户画像随机挑选出的由300件可能符合我喜好的藏品组成了甲馆。灯光调成了很合我胃口的暖黄色,第一件藏品是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应该算是19世纪的象牙工艺巅峰了。这套球足有24层,但球体直径才12厘米都不到。

  我又走向第二件藏品,曜变天目茶碗,散发着幽深神秘气息的蓝色茶碗,上面还有一层曜变天目的反光膜。“这种工艺,现代的人反而研究不清楚了,柴烧成色,难比登天。”柳絮突然向我解说了一句。我点点头,拿起了现实中远在京都大德寺的茶盏仔细端详。“你觉得这种东西还有保存的意义吗?”“什么?你说这些文物?”我有些不敢置信地看着柳絮的全息影像。“是啊,毕竟你们已经能够全方位地复制这些文物。人类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存这些文物、遗迹吗?拿来做别的事情不好吗?”

  柳絮的话听起来没有攻击性,只是疑惑。但我竟一时语塞,我受到的教育、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都本能地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坚决的否定回答,然而她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又确实都在理,我没想到什么可以反驳的。“我懂了!实际上你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吧!”“什么意思?”柳絮小心地问道。“这就是你们这些程序所理解不了的东西了。比如有一本你从小写到大的日记,倾注了所有真实情感,但是如果我把每一页都扫描录入,却扔掉了日记的本体,你怎么想呢?”“其实我可以理解这种情感,但是关键是你们现在不仅仅是80%的碎片化还原,而是完完整整地让它在另一个世界重现了啊。”柳絮似乎对我的答案有些失望。我摇摇头:“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最关键的还是要它真正存在,以一种真实的物质形式存在于真实的世界。这里和现实是不同的,永远无法干涉到现实。”说着,我将手中的茶盏往地上狠狠一摔,没有任何声响,只是平常地掉在了地上。“你看,我在这里摔它,没有任何变化,它的本体还是好端端的。”对于我的解答,柳絮似乎并没有全盘接受:“你是说,关键在于,现实中的物质具有唯一性?那这样看来,毁掉这麻烦的唯一,让我们人手拥有一个互不干涉的个体,岂不是更省心?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

  我惊叹于现在的机器学习能力之强大,AI竟然能和我进行如此深人的探讨。我又陷入了思考。的确,现实当中的唯一性并不是很好的反驳点,也有可能,能够进行客观学习和思考的AI提出的想法才是最适合接下来的发展的。难道真是我的想法错了吗?抱着有些负隅顽抗的心理,我仍然不停地思考着:“兴许是信息量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保真·····”“对!说不定就是这样!”柳絮接过我的话,兴奋地说道:“我们都以为现在的技术好像能完美复制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你看你刚刚摔了的茶碗,如果真的一模一样,那为什么不把它摔碎的样子呈现给我们看?既然已经能够复制,那为什么还没有弄清它的制作工艺?”我似乎是被她的话点明了我自己的一句无心之言:“是了,就是这样的。保护这些文物、遗迹正是体现了我们的自知之明。我们自知,我们始终没有明白这些比我们更早诞生于世、历经时间、有着时代意义的物件的全部,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保护它们,为了能够更完整地了解。”说完,我们都陷入了沉思。不同的是,AI或许在飞速浏览网上的文本资料学习,分析我的语句,准备接下来的发言。而我却在想,似乎不仅仅是这样,总应该有一些更深层的东西隐含其中。突然,我幽幽地对着眼前的全息投影说了句:“你相不相信,建筑也是有生命的。”

  柳絮愣愣地看着我:“我不觉得。那些文物就和我一样,都没有生命,我只是程序和机器学习的产物,文物只是放在那的一团制作品。”我听着不由得微笑:“我不是这个意思。真正的物质性存在,不同于虚拟世

  28界的一堆0和1,也许你改换一段代码,虚拟就不能再被承认,但是实物就不一样,因为它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真实的存在,是无数事件的见证者。”

  看着柳絮频频点头,我接着说道:“归根结底,我们保存它们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相信,因为那些文物和遗迹才是古人和他们的意志、社会存在过的证明。”我走向第三个藏品-云梦秦简。“你看正是因为这些竹简,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书吏对于他的工作,也就是法律的热爱和敬畏,我们也得以一窥“秦朝”这两个冷冰冰的字的社会百态。正因为文物和遗迹是经历者、见证者,也因此,它们实质上是一种绝对唯一的价值载体。如果不是真的站在有过血与泪、有过千古佳话、有过勾心斗角的宫廷之内,我不会有所感触,相信它们发生过;如果不是真的站在古人生活过、耕作休息过的那片故土,我也不会相信这片土地的诉说。只有当你真正站在那片斑驳的城墙下;你才会看见俨然有一队整齐的禁卫军向你肃然走来,远处两位老臣相互拱手作揖。这种基于其深厚底蕴而萌发出的触动是任何技术也无法再现的。”

  我竟把自己说得心下有些苍凉之感,回头望了一眼那些“生命”,尤为出名的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甚至还有都江堰口滔滔水流的体验区,不禁横生怅惘。看着眼前问我“为什么还要保护文物”的AI,只觉胸口渐闷,而后终于叹了口气。过了好一会,柳絮才解读完,她怔怔地看着我:“我懂了,你的意思是想告诉我,文物和遗迹是你们的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即是文化和历史的证据。”“正是如此。无数个这样的物质,才决定了于其中孕育出的人的气质、文化的气质。换句话说,文物和遗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存在的方式。或许我们现在的生活难以感受到,但是从最本初来说,确实是如此的。我们保护着那些文物、文化遗迹,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存在的意义。”-系统维护,正在为您强制退出······脱连成功。

  我有些疲惫地脱去身上的设备,揉了揉太阳穴。在虚拟的世界,我和柳絮追问着文物存在的意义,事实上,我也动摇过。在数字世界已经能完美复制文物的情况下,人类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仍然保护本体?我似乎已经在对话中给出了我的答案。但是重新思考,我不认为在数字化浪潮之下,这个问题会很快拥有一个真正的答案。我们总是习惯提问题,找答案,如此循环往复,不舍昼夜,却忘记了原本就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的。我想,在这样一个类似“文物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它们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一定会不断地被再次叩问。诚然没有终极答案,但显然是一个终极问题,值得人类以极其漫长的一段历史,作为寻找其答案的旅程。我将目光送至窗外正午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静静流淌了上千年的大江。墙上,钟内指针不停旋转-云上文化之旅,仍未现停下;文化问道之旅,亦未停下。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