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因“云”起航,因“艺”传承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29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非遗文化的旅途还未结束,我们这一代的文化旅途也才刚刚开始。

  “打籽绣”“盘金绣”“珠绣”“圈金”······在2018年爆红的宫廷剧《延禧攻略》中吸人眼球的不单单只是那个智慧勇敢、又狠又帅的女主魏璎珞,更是在精良的宫廷剧服饰道具的制作上,大到嫔妃的服饰运用了锦州满族民间多种刺绣工艺,小到富察皇后的耳坠、宣纸、饰物、烧兰、通草、绒花······每一处都与传统文化相契合。

  2020年寒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无法如约去到浙江宁波象山的剪纸馆,我却幸运地在云端上与伙伴一起目睹了剪纸馆中谢才华老师的剪纸表演,剪纸技巧不仅借鉴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而且吸收了古代陶器纹样、蓝印花布图案等民间艺术元素的养分。

  直播当中,我被场馆中一个独特的展厅给吸引住了。“一把剪刀剪出一座艺术馆”,在这11个大字的下方,放着的竟是谢老先生70多年以来,用旧或者用坏过的大大小小的剪刀······在他的一生当中,创作出了2万余幅剪纸作品。在直播视频中,他的女儿还通过镜头告诉我们,谢老先生为了建造这座剪纸艺术馆,不惜将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那套房子卖掉,作为启动资金。凝视着谢老先生专注剪纸时的动作,一停,一转,一回······好像我就在那个现场,与谢老先生一起呼气,然后吸气··...

  初次感受手工技艺的魅力,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心心念念,每年过年回外婆家时都挂在嘴边的便是那外婆的香袋。香袋,顾名思义,是盛香料的小袋子,古时人们常佩戴在身上,用以辟秽恶之气。但外婆的香袋却包含着更浓的思念、更深的情感。这种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浓则的情感,就连如今的我也只能参透你学会了如何做香袋,她也只是笑一笑,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等你学会了如何做香袋,你自然会懂看了剪纸艺术馆的那次直播,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根血肤被拨动。就这样,我与表姐商量,跟远在家乡的外婆进行了说的。似懂非懂的我就这样在外婆赠予我香袋的岁月中逐渐成长....

  看了剪纸艺术的那次直播,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好像内心有一根血脉被拨动。就这样,我与表姐商量,跟远在家乡的外婆进行了一次云上交流。视频中的外婆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来是对屏幕中可看不可触的我感到新奇,二来大概是有太多的问题想问我,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远在外婆身边的表姐向外婆耐心解释了现在国家面临的严重疫情,因而我自们在上海无法回乡的情况。外婆一边听一边点点头,随后看向我说:“孩子,不用来,外婆很好。自己好好的,就好!”我拼命点头,生怕外婆看不见似的。

  视频那端沉默了一段时间,好像是网络卡了。

  “外婆,我想学做香袋。”我对着视频那端说道。

  “什么?”

  “我想学做香袋!做-香-袋!”

  “....·好!好!外婆教你!”通过镜头,外婆那难以掩饰的喜悦映入我的眼帘。

  起身,准备去找材料,才发现原来在很早以前,外婆就将做香袋需要的工具都放在了家里玄关的最后一层,只不过我一直没有发现而已。外婆早已落座,身旁多了一副老花镜,针、绣线、香料、棉花还有穗子和珠子。

  “你先挑选一块布料,不要太粗糙的。颜色嘛,你喜欢的就行。然后将这个布料一折二,缝起来······但你仔细看啊,缝的话要向内,然后向外,千万别缝过头,留四分之三差不多的地方别缝·..·.”

  视频那头的外婆滔滔不绝地说着,一边通过手机的摄像头向我演示缝线的过程,又不断地叮嘱我注意细节。我有不懂的地方向她提问,她都不厌其烦地回答我。

  回头看向时钟,已是傍晚六点多了。学做的香袋已经初见成型,虽然边角有点毛糙,但雏形还是得到了外婆的肯定与表扬。

  外婆摘下老花镜,对着我说:“以后想外婆的时候就可以巩固一下,你也可以有空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学着玩玩,这里面啊,门道可多了!”我顿了顿,那端的视频早已挂断,但外婆最后说的那句话仍在我脑 海之中··...·

  我回想起了第一次观看线上直播时,谢才华老先生结束时面对镜头说过的一句话:“剪纸就是我的另一个生命,但我的天赋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整个社会,我要为后世留下些精神遗产。”

  这些话语同时交融、交融、交融······

  那些老一辈手艺人所珍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通过这几次在云端上更深入的了解,那些老一辈手艺人结合当下多元化元素,将传统变时尚,让无形变有形,从单一到多元,为的不就是能够让这些手工技艺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渐渐被人们遗忘,消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吗?

  “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这个文化也消失了,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希望通过电视剧,让大家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这是《延禧攻略》的制作人于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其实,我们这一辈年轻人学习了那么多高科技的先进事物,我们可以做的是把那些新颖元素与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让非遗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传承不仅仅意味着保持这件事物的原貌不被岁月的流逝所侵蚀,其实我们真正需要传承的,是具有时代特色却又不失历史岁月风貌的文化遗产,是凝聚了非遗文化人的创新以及匠心精神的文化遗产。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推出的非遗线上直播、不断开设的非遗文化课程,都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传承非遗文化的方式与方法。

  非遗文化的旅途还未结束,我们这一代的文化旅途也才刚刚开始。让我们青年人跟随时代的脚步,从“云”上,更是从“心”上起航,去领略,去传承,去创新,去发扬那些美好的非遗文化。

因“云”起航,因“艺”传承

人与人之间,有聚就有散

  “人与人之间,都会错过,没有例外。”曾几何时,我不相信这个说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永恒的情谊,直到后来,我的生命中走散了许多人,我才明白,原来生命中所有的相聚,都会有别离。

  就像前段时间吧,我曾经的一个最好的朋友,把我的微信删了。我发信息给她,收到的却是一个红色感叹号。那时我愣住了,我好像没有惹到她吧,为什么她会这样做呢?想到这里,我觉得有点难过。

  记得我们以前,每天形影不离的,要多亲近有多亲近。我们也曾经说过,一辈子都要做好朋友,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承诺还是变成了谎言。尽管经历过很多的别离,但是面对最好朋友这样的行为,我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经过这件事,我开始反思,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没有人能够陪你一辈子,可是我左思右想,却想不到答案,最后,突然想起的一句话,告诉了我答案,那就是一句俗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的确,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有合必有分,虽然有些分离不是心甘情愿,但却是不可避免的。且不愿意别离的分别,可能更加痛苦。所以,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一个人的好处。不会有人离开,也不会因为别人的离开,而郁郁寡欢。

  突然想起了以前的别离时光,才发现很多人都已经离自己很远很远,这些人中,有往昔的好友,有往昔的同学,也有已经离开人世的爷爷奶奶。我记得,奶奶当年对我说过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最痛苦的,就是分离之苦。”那时候,爷爷刚刚去世,我想,奶奶所说的那个人,也许就是爷爷。

  因此,当我想通了以后,我也就不怪那个删我微信的朋友了,因为我知道了,人都会变化,事都会过去,没有人能够守着过去活一辈子,更没有人能够频频往回走。在我们的世界里,该走的就让他走,留下的,一定要好好珍惜,珍惜这个人,也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你永远意料不到,你们哪一天说不定就见了最后一面。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